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与继教 > 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
【现代针灸学科普】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的针灸治疗体系(二)
更新时间:2023-08-28 点击:540次

二、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与针灸治疗方案中的关键因素

针灸治疗方案涉及的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等关键因素的确定均应当以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为指导。

(一)针灸的双向调节规律

传统针灸学认为针刺疗法既有“补”的作用,也有“泻”的作用。最近5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如果针刺某一腧穴能够对某一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在一般刺激量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最主要的是由该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如果该器官的机能处于亢奋状态,那么针刺效应多是抑制性的;如果该器官的机能处于低下状态,那么刺激效应多是兴奋性的;如果该器官的机能处在正常稳定状态,则针刺效应往往既不呈现明显的抑制,也不呈现明显的兴奋,只具有稳定该器官机能,增强该器官抗扰动的作用。这就是针刺的双向调节规律,此可谓针刺作用的第一定律。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不但针刺效应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而且针刺效应的强度也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具有一定的相关规律性,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效应的强度与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二)针刺手法的基本作用规律

传统针灸学强调针刺手法的补泻。现代研究证实,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有两种形式,即兴奋与抑制,而反应性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首先主要取决于生物体的机能状态,其次取决于刺激量的大小,较强的刺激往往产生抑制性反应,较弱的刺激往往产生兴奋性反应。针刺腧穴也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作用到机体所产生的反应性质于刺激量之间也呈现出类同的关系:一般来说,机能低下的疾病宜用较弱的刺激手法,使用较弱的刺激手法多产生兴奋性效应;机能亢进的疾病宜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使用较强的刺激手法多产生抑制性效应。这一基本规律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不过针刺手法的作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个体差异较大,针刺刺激的强弱只是相对而言,很难找到一个划分的基准,至少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临床上也只是依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本人的经验而定。

(三)针刺时间的基本作用规律

针刺时间的基本作用规律也就是针刺的时间生物学效应产生的基本规律,也可称之为针刺时机的基本规律、针刺时机与针刺效应的相关规律。传统针灸学十分重视针刺疗效与施术时间的关系,并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以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针刺疗法为主要构成的针灸学分支——时辰针灸疗法。大量研究表明,针刺疗效与针刺时间之间的确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在一天不同时间内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并且这种差异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各种生理机能在一天之内的变化给遵循着一定的节律性。我们的工作表明,如果需要增强或提高某种低下状态的生理机能就应在该机能的谷值期内进行针刺,在谷值期内针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兴奋性效应;如果需要抑制某一亢奋状态的生理机能就应在该机能的峰值期内进行针刺,在峰值期内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抑制效应。这便是针刺的时间生物学效应产生的基本规律。对针刺效应与针刺时间的相关规律性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边缘学科——现代时间针灸学。现代时间针灸学在临床上运用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所要调节的生理机能的昼夜节律模式,找出其谷值时相和峰值时相。

(四)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

所谓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也就是针刺作用的时效关系,是指针刺作用或针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用时效关系曲线来表达针刺作用的显现、消逝过程。我们提出这一规律是因为针刺作用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过程,弄清针刺作用时效关系,对于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高针刺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刺留针时间、针刺的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共性因素。我们认为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均应以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为主要依据,前二者与后者具有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在没有弄清针刺作用时效规律之前,对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任何选择都有很大的盲目性,或者说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根据有关文献所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针刺的最大诱导期(即最佳留针时间)主要取决于所观察的指标和选取的穴位,在选取的穴位与观察指标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最佳诱导期多在10~60min之间,一般情况下,观察指标的反应性越敏感,针刺的最佳诱导期、半衰期也就越短;反之,针刺的最佳诱导期、半衰期也就越长。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平滑肌系统的穴位,最佳诱导期较短,其针刺作用的半衰期也相对较短;而对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或其他生化指标来讲,其最佳诱导期、针刺作用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但半衰期多在2h之内。根据这样的基本结论,我们认为从获取最佳疗效的角度来讲,将针刺频次确定为每天1次并不是最合理的选择,而每天针刺2次比每天针刺1次则更具有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针刺频次的增加,随之出现的问题是穴位的疲劳性也相应增加,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主张临床取穴实行2~4分组的方法,几组穴位交替使用,确保同一组穴位在1~2天内只取用1次。另外,为了解决针刺频次与穴位的疲劳性问题,亦可将体针疗法与耳穴贴压疗法相结合,耳穴的贴压也是左右交替。

留针时间的长传应当以最佳诱导期为依据,如果留针时间明显短于最佳诱导期,则达不到最佳治疗作用;如果留针时间明显长于最佳诱导期,不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使穴位容易产生疲劳而降低疗效,特别是使用电针疗法时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

文献来源:“承宗研新”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