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灸治病的时效规律
针灸治病不同于服药疗法,并没有外来化学成分的干预,而是通过调动自身调节系统的功能发挥纠正偏差的作用。针刺治病或针灸治病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实现的,由于穴位的特异性问题,针灸不同的穴位所产通过的调节途径也有不同,有的穴位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有的穴位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调节作用,有的穴位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网络发挥调节作用。
(一)针感产生(得气)及其外周传入的生理学基础
得气是产生针刺疗效的重要基础。大量研究发现,体穴针感的产生基础主要是深部感受器,深部感受器基本上有5种类别:肌梭、腱器官、环层小体、关节感受器及游离神经末梢。这几类感受器在不同部位体穴的分布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处的体穴各有为主的感受器。一般说来,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在肌肉与肌腱接头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以腱器官为主;在肌膜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在关节囊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主要是关节感受器;在头皮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是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腧穴处的感受器受到针刺刺激所产生的信号传入中枢之后才能产生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证实,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的主要通路是支配腧穴的躯体感受神经,其中中等粗的= 2 \* ROMANII、= 3 \* ROMANIII类纤维在针刺信号的传入中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刺激强度引起= 3 \* ROMANIII类纤维的兴奋时,可产生良好的针刺镇痛效应。另外,近些年的研究还发现了背根节分叉传入系统在针刺调节中具有中医作用。
(二)针刺信号传导的中枢机制及针刺治病的中枢原理
针刺信号传入脊髓之后,在脊髓水平就已与病灶部位传入的疼痛信号发生相互作用。针刺效应在脊椎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针刺的节段性效应比已观察过的高位中枢部位所产生的效应要明显得多。针刺的腧穴和病灶处在相同或相近节段的情况下,针刺效应大大明显于二者远属节段情况下的效果,这就是说针刺的节段性效应是一种最基本的效应。
针刺信号虽然是由较粗的纤维传入脊髓,但研究表明,针刺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传导并不是通过背索,而是作用于脊髓背角,并经腹外侧索传向高位中枢的。前外侧索的上行纤维主要有旧脊丘束、脊网束、脊顶盖束等。
针刺信号在脊髓内与病理信号相互作用之后继续上行抵达脑干,针刺信号在脑干内经过加工后上传到丘脑,针刺信号在丘脑经过加工后可进一步抵达边缘系统。
另外,自从发现体感觉传入冲动的下行抑制通路以来,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该下行抑制系统在针刺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些年的研究还发现,脊髓背索突触后双投射体统在针刺效应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谈到的之外,许多中枢神经介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也广泛参与了针刺效应的产生过程。目前已有丰富的资料表明,中枢内5-羟色胺有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可增加中枢内5-羟色胺的含量;儿茶酚胺有对抗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可降低中枢内某些部位的儿茶酚胺的含量;阻断中枢乙酰碱的合成或胆碱能受体,都可降低针刺镇痛的效果,针刺可增加中枢内乙酰胆碱的含量;针刺可使脑的内啡肽含量显著增加,且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研究还表明,P物质、环核苷酸的浓度高低也与针刺镇痛的效果有一定关系。
(三)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通路
针刺腧穴能够控制疼痛反应或产生其他调节作用,尚需通过响应的传出通路才能实现,外围传出途径主要是自主神经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如针刺某些穴位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从而产生广泛的调节作用。
总之,现代针灸学体系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其理论核心。近20年来我们逐步构建了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促进针灸治疗方案的科学化,即取穴组方及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要以腧穴作用规律及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当然,由于腧穴作用规律及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特别是针刺作用时效规律尚需做进一步研究,因此每个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案涉及的取穴组方及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毕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