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的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发展2030纲要》中指出:“针灸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基本重合,没有突出和分离出自身的理论特质(体系);针灸基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也就是说不但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是分离的,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与临床经验、临床应用也是分离的,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张力,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穴位配伍规律的研究与临床经验之间缺乏足够的彼此关注。
1穴位配伍的经验惯性
取用哪些穴位或者哪些穴位配伍是针灸治疗方案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临床的取穴配伍主要依靠的是临床医生基于对传统理论认识基础上的个人经验。我们曾经对适宜针灸治疗的多种疾病的取穴组方经验进行过文献计量学研究,这些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原发性痛经等三十余种,在临床经验层面,每一个报告都有自己的处方,几乎是有多少篇报告就有多少个处方,除了个别报告的处方之外,多数处方的用穴都在10个左右,每个疾病涉及的穴位数则高达几十个甚则上百个。粗看起来针灸治疗这些疾病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取穴组方经验,但丰富经验的背后,实际反映出的问题是对取穴组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存在欠缺,经验传承与科学规律的研究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
以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取穴组方情况为例来分析。陈碧玮等曾对165篇(中国知网,1999年~2019年)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发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涉及12条经脉的51个穴位,这51个穴位来源于146个不同的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神阙、中脘、关元、脾俞、三阴交、太冲。这些穴位不但常用,而且还经常配伍在一起,其中足三里、天枢配伍使用的概率较高。
尽管在经验层面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被多数人配伍在一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但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这些穴位配伍在一起一定具有协同效应或叠加效应。近年来的研究和笔者所在的团队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多组穴位组成的经验处方中有极高的可能性存在着这类无效穴位。
2穴位配伍规律研究对经验处方的挑战
关于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配伍规律问题,既缺乏严肃的临床研究证据,也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证据,所以尚不能肯定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脾俞、神阙、三阴交、太冲、百会、印堂等每个穴位都能在由其参与的配伍中为临床疗效有所贡献。为了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做深入研究,笔者所在团队对单独电针足三里、单独电针天枢、联合电针足三里与天枢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痛敏及自主神经平衡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单独电针足三里、单独电针天枢、联合电针足三里与天枢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痛敏、结肠慢波放电及自主神经平衡性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联合电针足三里与天枢在所观察的范围之内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叠加或协同效应。
不仅是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配伍存在这样的问题,针灸调控心脏功能、原发性痛经、调节胆囊动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没有证据证明多个穴位配伍的疗效,一定能明显好于取用更少的穴位甚至取用单个穴位的疗效,这在多年前便对针灸临床取穴配伍经验提出了挑战,但经验惯性对这类挑战几乎没有做出过什么反应,临床治疗方案依旧是广泛采用多个穴位的处方。
3穴位配伍研究与经验处方之间应有必要的张力
穴位作用规律与配伍规律作为针灸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与临床实践之间应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有关研究应当积极呼应临床实践和经验层面遇到的问题,临床实践活动和经验层面的认识应当积极关注有关研究结果所给出的提示,以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和效果,但实际现状是,穴位作用规律与配伍规律无论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是基础层面的研究都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之间严重分离,彼此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无法有效相互推动。临床实践活动和经验总结对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在引导实践、修正经验方面意义的认识没有展现出必要的热情。
针灸临床经验是宝贵的,经验定势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其片面性、局限性也不应当被忽视,需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经验继承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经验传承不应拒绝创新,创新亦不应拒绝继承,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能将否定前者作为肯定后者的前提,也不能将否定后者作为肯定前者的基础。继承与创新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际需要。维系经验传承与发展创新之间必要的张力和必要的动态平衡,是理解针灸取穴组方经验与严谨科学研究关系定位的恰当维度。而维系针灸临床经验与科学研究之间必要的张力,还需要摆脱诸如收费标准一类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应让其成为阻碍针灸学术发展的桎梏。
文献来源:“承宗研新”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有删改,转载请注明出处。